商务部长:中国要为非洲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中国与非洲的经贸合作将更上层楼。
7月19日至20日,中非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将在北京举行。中国商务部长陈德铭昨天表示,中方将与非方合力推动经贸合作转型升级,拉紧利益纽带、扩大利益交汇,解决“成长的烦恼”。陈德铭称要继续扩大中非投资合作,将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链向非洲转移,延长“非洲制造”的增值链,为非洲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西亚非洲中心副主任张春指出,“随着中国深化调整经济发展结构,对非能源需求将得到缓解,非洲不只有能源、原材料,更是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市场。双方都需着力谋划,努力保持中非经济关系可持续发展。”
产业链转移到非洲
对于目前中非经贸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外交部非洲司司长卢沙野坦率承认,非洲国家政府和人民也向中方提出一些具体的意见和看**?有人说中国的商人到非洲去得多了,对非洲的零售业造成冲击;有人说中国商品质量不是太高;有人说中国企业在非洲开展项目雇佣中国工人太多。还有些媒体说中国企业不注重当地劳工权益和福利、工资待遇低、劳动条件差;个别中国公司和个人在当地不守法经营,与当地人发生了一些冲突等。
卢沙野指出,关于中国公司雇佣中国工人过多问题,中国企业在非洲实施的项目多属劳动密集型行业,很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工程质量和工作进度要求都很高,确实需要使用一些有技术的中国劳工。但即便如此,中国企业雇佣当地劳工的数量普遍远远多于中方员工,特别是在制造业领域。造成上述误解的原因有二。一是中非合作规模很大、项目很多,容易造成在非洲的中国工人很多的印象。二是大部分非洲国家还面临严重的失业问题。非洲老百姓迫切希望找到工作,他在看到当地有如此多的中国企业的情况下,仍然不能找到一份工作时,自然会有怨言。
张春分析,“中国在非项目的确雇佣了许多中国工人,但迄今为止,并没有一个非洲国家以违反当地劳工法为由,起诉中资企业,这本身说明中国在非洲的商业行为做到了遵守当地法律。”
上海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主任舒运国指出,“一些中国在非企业的确存在不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但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大多数非洲国家都有着非常强势的劳工法,对外国投资企业雇佣本国劳工比例都有一个明确的百分比安排,同时,非洲国家还在逐步缩减中国工人的签证年限,事实上,中国企业愿意聘用当地劳动力,但关键的问题是能不能找到合适的人干合适的工作。中国需要努力改善非洲劳动力技术水平与工作能力。”
中国政府非洲事务特别代表钟建华11日在中非民间合作论坛上表示,“目前来说,劳动力问题是中非合作核心的问题。”由于中国工资水平的提高,很多中国制造业企业开始寻找其他地方设厂。钟建华说,由中国转移出去的8500万就业岗位能否转移到非洲,“需要中国企业在提供劳动岗位的同时,帮助非洲提高劳动力素质。” 张春指出,东亚国家间产业转移的“雁行模式”是否能复制到中非合作中,“需要中非双方前期翔实的调研规划,弄清楚当地需不需要这些产业,有没有这个能力接收这些产业。”
打击假冒伪劣
中非贸易在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对中国商品质量的抱怨。对此,中国商务部副部长李金早表示,中国对非出口产品总体上质量优、价格好,满足了非洲各阶层民众的消费需求。中方也注意到了少数不法分子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情况,中国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商务部等九部门于2010年起开展了“打击对非洲出口假冒伪劣和侵犯知识产权商品专项治理”的行动。下一步中方将继续与非方一道,探索建立短期打击与长效治理相结合的联动机制,努力避免低价伪劣商品进入非洲市场。
张春指出,“非洲市场上出现中国制伪劣商品,客观原因是非洲一些地方消费能力较低,买不起高价的西方产品。但其中也有中国商人的不法行为,这就需要中国政府的引导及商业文化的培育。未来中国还需在社会责任、环境保护、劳工标准方面做出改进,更好地融入非洲当地文化。”
参与跨国跨区基建
陈德铭指出,未来要不断深化中非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合作,推动合作向前期规划设计和后期运营管理发展。支持双方深化资源产品深加工、农业开发和制造业领域的合作,拓展金融、商贸、物流、航空等领域的合作,使各产业之间形成联动和支撑。积极参与非洲一体化进程,鼓励有实力的中国企业和金融机构参与非洲跨国跨区基础设施项目,密切双方在非洲区域贸易便利化领域的交流合作。
此外,中国还将继续向非洲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重点在农技推广和应用、医疗卫生、饮用水等民生领域加大援助力度,在人力资源开发、职业教育、环境保护等方面提供更多支持,使非洲人民从中非发展援助合作中得到更多实惠。
在投资方面,中国将继续推动商签和落实投资保护协定和避免双重征税协定,加强领事保护合作。密切双方在发展理念、政策法规、园区建设等方面的经验交流。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注重环境保护和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在多边层面还将进一步加强与非洲国家的协同配合,推动建立开放自由的全球贸易体制。(信息来自 大圣传 www.dastory.com)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