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gnicqooz post_time 2015-6-30 17:23:09

李长春:若求均衡更优质 用劲营造橄榄型

教育均衡是当下最热的教育词汇之一,也是百姓最关注的话题。这反映出了人们对教育公平的诉求和对优质教育的殷切期盼。民之所求,我之所为。以改革精神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增进教育民生福祉,应当成为我们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  走出“削峰填谷”的误区  科学理解教育均衡,首先要厘清两个认识上的误区。  一是认为均衡发展就是“削峰填谷”式的“平均主义”。如果把教育均衡看成是“稀释优质”,无疑是教育的退步。与一切社会结构治理的理想形态一样,教育发展也应呈现出橄榄形结构。教育均衡应该是“抬高底部”,壮大“腰部”,造就“高原”,让更多的学校实现优质发展。  二是认为学业成绩、升学率、重点率、获奖率是优质唯一标准的狭隘质量观。如果一所学校单纯为了提高升学率而忽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采取“题海战术”“机械性训练”等时间加汗水的方式,以牺牲学生健康为代价提高成绩,那是畸形质量观。  真正的优质教育,是让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可持续发展的生动活泼的教育。不纠正畸形的质量观,只用一把“分数”的尺子衡量质量,这样的“优质”资源再多也是徒劳。  科学理解教育均衡,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是均衡与优质的关系。促进教育公平与提高质量是基础教育发展的两大任务,均衡是促进教育公平的手段,优质是均衡发展的最高目标。均衡发展与提高质量同步进行,以均衡促进优质,实现以质量为核心的优质均衡发展,最终达成校校高位均衡发展、人人有好书读的目标。  二是规范与特色的关系。按照国家标准规范化办学和强化办学特色是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两大条件。标准化建设、规范化运行是基本要求,个性化发展、特色办学是最终目标。规范是底线思维,特色是顶层设计,底线均衡与特色均衡的统一是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显著标志。让每一所学校各尽其能、特色办学,让每一个学生各得其所、健康成长,这正是我们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  三是系统与个体的关系。一方面要处理好市域内的整体均衡发展与学校特色发展的关系。要花大力气“扶薄助弱”,促其迎头赶上,变优转强。名校的形成,既是自己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的结果,更是政府主导,集中各种资源大力支持的结果,名校应自觉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让优质资源惠及更多学生;另一方面要处理好学校整体发展与学生个性成长的关系。对学校系统而言,要正视和包容学生个体差异。俗话说,“百人百性”,由于受教育者的成长背景、个性禀赋、志趣爱好的不同,其发展方向和快慢也就存在差异性。在提倡教育均衡时,我们既要避免“千校一面”,也要避免“千人一面”,这正是均衡发展的本质要求。  从均衡上升到优质均衡  科学理解教育均衡,要将其置于特定时空范畴内审视。中山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处于较高水平。民众对教育均衡的追求,更集中的是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由“有学上”上升为“上好学”。对中山而言,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应该顺应民众期盼,由均衡上升为优质均衡,由义务教育阶段扩展至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全覆盖。由此来看,定位于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理应成为新时期中山实现教育公平的先行追求。这是更高的发展目标,是民众的期盼,也是我们的努力方向。  科学理解教育均衡,还要将其置于多维视角下考量。从个体来看,教育均衡指的是受教育者的权利和机会均等,学生是否得到均衡全面发展;从学校来看,教育均衡是指区域、城乡、校际间的教育资源配置是否均衡;从社会看,教育均衡是指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总量和结构是否与经济社会的需求达到相对均衡。  对中山来说,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矛盾是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与现实供给之间的矛盾,焦点在于优质学位的紧缺,症结是市属学校与镇区学校发展不平衡的“市镇(区)教育二元结构”,进而衍生出“择校热”等问题。  当然,导致“择校热”的原因还有部分家长对少数名校学位的过度追捧。因而,理顺办学体制,均衡配置义务教育资源,逐步缩小市、镇(区)学校间的差距,扩大优质学位供给,是我们要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  改革需要勇气和智慧  所有改革都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的。有效破解教育发展难题,需要我们有更大的勇气与更高的智慧。当前,中山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按照“深化改革促发展,均衡优质惠民生”的思路,以改革红利增进民生教育福祉。  一是要以学校标准化建设推进均衡。大力实施标准化学校建设,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办学场地、教学用房、设施设备、师资配置、校园环境等各方面资源的均衡配置,补足资源欠账,夯实均衡发展的基础。  二是要以教师资源合理配置推进均衡。择校其实就是择师。在大力实施“强师工程”,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同时,积极推行区域内校长、教师轮岗交流,盘活优势师资,实现教育核心资源的均衡。  三是要以信息化手段助推优质均衡。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实现教育技术与教学资源的深度融合,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四是完善扶困助学体系建设。尽量扩大扶持的覆盖范围,提高扶助标准,努力做到全员资助、全程资助,确保每一个孩子绝不因为家庭经济贫困而失学。  五是着力推进三项改革,破解发展难题,让教育红利惠及更多的民众。第一,积极探索符合人才成长规律和多样化发展的中考、高中招生制度改革,不断提高优质高中指标生比例,扩大市属初中电脑派位规模和范围,破解“择校热”、负担重难题;第二,深化高中办学体制改革,加快市级统筹普通高中进程,激发各级办学活力,实现普通高中集约、集群化发展,提高普通高中整体教育质量;第三,深化督导评价制度改革,以“均衡、优质、规范”为重点,健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评价体系。实施管办评分离,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激发特色办学活力。  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一项利在长远的宏大工程。尤其是处在“深水区”的中山教育改革,每推进一步,都需要我们拿出“啃硬骨头”的拼劲与韧性,汇集起攻坚破难的真勇气与大智慧。改革的路线图和任务书已经铺开,我们将一往无前。
page: [1]
full_version: 李长春:若求均衡更优质 用劲营造橄榄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