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渐趋合理,运行效率提升,企业经营效益改善……翻开我市物流业上半年成绩单,在物流业预计实现8.8%平稳增长的同时,质量效益的稳步提升更加令人振奋。 新常态下,物流业已成为长春经济稳增长的“稳胆”。市发改委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1~6月份,我市社会物流总额预计实现9000亿元,增长8.8%,预计高于全国平均增速0.4个百分点;物流产业增加值预计为198亿元,同比增长8.7%,预计占现代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9.8%。物流业不仅是长春服务业平稳增长的支柱,更为长春经济稳增长贡献了正能量。 同时,我市社会物流总费用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却在稳步降低。上半年,全市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在17.5%左右,比“十一五”期间下降0.6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5个百分点。在人工、燃油等诸多成本显著提高的背景下,我市物流成本控制在企业平均总成本的30%~35%,比“十一五”期间降低近5个百分点。 “这是我市物流业运行质量显著提高的直观反映。”市物流产业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我市编制规划、制定政策,通过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引导现代物流业不断向又好又快方向发展,全市物流产业规模、企业数量、基础设施、发展环境等都有了长足进步。 产业规模迅速壮大。2014年全市社会物流总额完成1.69万亿元,是“十一五”末期的1.6倍,近四年年均增速达11.7%;物流业增加值完成367亿元,是2010年的1.5倍,近四年年均增速达11%;2014年物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6.8%,比“十一五”平均水平高出0.2个百分点。 企业发展步伐加快。到2014年末,全市物流企业发展到3600多户,平均每年新增企业100多户,物流企业累计资产350多亿元,其中企业资产超过1000万元的有123户,超亿元的有12户。全市共有40户企业被评为“国家3A级”以上物流企业,A级企业总数超过沈阳与哈尔滨两市总和。 基础设施不断夯实。全市铁路及铁路专用线里程400多公里,公路通车总里程2.24万公里,其中高等级公路385.7公里,航空货运航线达到37条。保税区物流中心、香江、中机、海吉星等十余个综合性物流园区和配送中心相继建成运营,全市累计仓储库面积突破400万平方米。物流基础设施功能日趋完善,为提升物流效率、优化物流设施布局发挥了重要作用。 (下转2版)
(上接1版) 企业运营网络丰富发达。2011~2014年间,全市物流运输车辆发展到9万多台,2014年公路货运总量2.4亿吨,物流运营网络有定向、定线、定点的常规运营线路88条。市内实现各县(市)区全覆盖,省内基本覆盖各地市州和一些重点县,国内远至广州、昆明、拉萨、乌鲁木齐,近至沈阳、哈尔滨,基本覆盖了全国70%地级以上城市,专业经营国际物流业务的企业有7户。 行业服务规范有力。市物流产业办联合市物流协会并以协会为主体和依托,搭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开展企业融资服务和物流人才培训,尽最大努力为企业发展排忧解难。 长春物流业的另一项数据,则为长春经济转型注入了更足的信心——上半年,全市社会物流总费用预计为416亿元,同比增长6%,比社会物流总额增速低2.8个百分点。 市物流办相关负责人表示,这项数据说明,长春物流运行效率提升,同时,物流单品价值有所提升,这也是长春经济结构向高质量转变的客观写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