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6月7日专电(记者 陈灏)今年的高考在万众期待中如期举行。就在912万考生扎堆往大学里挤的同时,近700万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工作问题仍悬而未决。当高考遇上“最难就业年”,未免让人们担忧:四年之后,如愿“金榜题名”的学生,该如何面对他们的就业问题? 高考曾是无数寒门学子“鲤鱼跃龙门”的跳板,是最能改变命运的上升通道。然而,从当前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待遇水平与城市消费水平来看,大学毕业不再等于能就业、就好业。高考作为上升通道的地位正在下降。这也导致每年“弃考”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来自经济条件不宽裕的家庭。 近年来陆续兴起的“洋高考”、春季高考似乎为考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但对于普通家庭的孩子来说,选择没有增加,而是变得更少。我国高校和专业同质化严重,更加侧重理论教育而非实践和创新能力,与市场的需求脱节。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学生只有挤进重点大学、名牌高校,将来的上升渠道才可能相对通畅。对大多数考生而言,这很遥远。 高考的里程碑意义已经在淡化,我们无需过多强调高考的决定性意义。但现实是,除了高考,似乎也找不到更好的渠道去改变寒门学子的命运。因此,我们要为高考减负,首先要为孩子们找到更多的成才道路。 这首先需要高校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几个老师、几间教室就能开一个专业的模式不能再复制。当前社会需要的人才,不是纸上谈兵的赵括,而是既懂理论又能动手、来之能战的人才。高校在专业建设上应当更加有特色,更加开放,把专业技能的培训前置到日常教学中,为将来的就业做准备。我们还需要开拓高考之外的成才道路。职业培训等继续教育形式曾被社会寄予厚望,但目前发展还远不充分,尚有很大空间可以挖掘。这样的通道只应进一步拓展丰富,而不能因为各种各样的困难和局限而收紧。 学生和家长还应转变择业观念,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或者职业培训。在填报志愿时,家长也应该尽量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充分挖掘孩子的发展潜力,而不能家长式地做主。“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许多蓝领的待遇超过白领阶层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有一个感兴趣的职业,有一门专精的技术,其对人生的价值或许更高于高考本身吧
|